close

麵包  

過去曾經伴隨著許多人的兒時點心,令人戀戀不忘的道地風味小吃,以及年節慶典必出籠的應景糕點,這些看似可有可無的尋常滋味,卻以各種不同的樣貌姿態,悄然深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不僅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更因傳承百年的濃厚文化情感,而成了許多人珍藏心中難以忘懷的好滋味。


即使經過歲月的洗禮,那份深植在記憶中的美好味覺依然停留在每個人的心中,儘管科技不斷的創新,但記憶中對美味堅持的那份初衷,卻不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沖淡,懷念的古早味,就是有這種雋永的魅力。

台灣麵食文化的演進是建構在整體社會脈絡之下,其,自然也牽涉到人的認同,也是對這塊土地的一種認同。飲食同時也是文化的面貌,蘊藏情感、生活、歷史、往事等多重元素,讓我們一同來尋訪味蕾的文化地圖。

 

麵包烘焙類 


 
「麵包」源自於日語的「
」(pan),流傳成為沿用至今的臺灣話「phang」。過去台灣主要是以米食為主,對於麵包的發酵與烘焙技術較不重視。直到二次大戰後、韓戰爆發,美軍協防台灣之際,因不習慣食用本地的大饅頭,1962年,在中美基金委託美國小麥協會的協助下,積極推動科學化烘焙技術,才使台灣的麵包工業逐漸受到重視,在民間紮根興起。
目前台灣的麵包種類已趨於多樣化,樣式多至可用「麵包聯合國」來形容,而近來消費者健康環保意識抬頭,歐式的天然全穀類麵包已在麵包界掀起一陣旋風。

 

饅頭包子類


中式麵食隨著不同區域的飲食習性及需求,演變出各式各樣的造型和口味,其演進乃因大陸政權變色、人口流動,各省人事物跟隨人潮進入台灣,進而使人民生活因此起了極大的變化。特別是在吃的方面,南北雜陳東西並流,形成一個嶄新的口味大集合,可說是一次歷史上的空前大融合。


然,包子饅頭產品被定義為︰發酵麵糰經蒸煮後產生的成品。雖然包子饅頭產品廣於亞洲各國流行,其實際起源乃源自於中國,而食用歷史更可追溯至西漢時代,但於傳入各國後,則隨各國飲食習慣不同,衍生出不同種類之產品。
 

 

麵條類


「麵」是台灣人除了米飯外最常食用的主食,料理起來既簡單又方便,且料理方式只要稍做改變,吃法和口感就更具豐富和多樣化。然,歷史演進至今,可說是集中華麵食之精華。其本身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獨特麵條為:

 

1.

油麵:

 

屬鹼水麵,最早起源於南方之閩廣一帶,又稱之為「切仔麵」,調理時,只需用竹網篩「切仔」在沸水中抖動,此種摻有鹼水的圓條細麵,外表黃色亮麗、風味獨特,且軟中帶Q,不易變粘,為中華麵條獨有的特色。

 

 

2.

麵線:

 

將生的麵線經蒸汽加熱,讓其部份糊化,再予焙烤乾燥處理,可耐久煮,嘗起來有線絲狀,入口即化,別有一番風味。

 

 

3.

意麵:

 

宜蘭羅東、台南鹽水等地傳統的麵條,麵滑溜爽口,且帶少許韌性。

 

 

4.

台南擔仔麵:

 

為台灣頗具鄉土味的麵條名產,源自台南,其含鹼湯麵,加入特製魯肉臊,放少許綠豆芽、青菜、滷蛋而成。

 

糕餅點心類:

1.

米食糕點類:

 

年節祭祀或慶典必出籠的應景米食糕點,主要是糯米為基底成製的,看似可有可無的尋常滋味,卻以各種不同的樣貌姿態,悄然深入日常生活中,不僅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更因傳承千百年來的濃厚文化情感,成了許多人珍藏心中難以忘懷的好滋味。
其代表為紅龜粿、黑糖糕、綠豆糕、草籽粿等,這些極富口感的糕粿米食,有甜也有鹹,可冷亦可熱,不僅可當主食,亦可作零嘴、小吃,是生活裡再簡單親密不過的實在美味。

 

 

2.

酥餅類:

 

中式酥餅的香滑綿密是最教人難以忘懷的,層層酥餅,入口即化,油皮包裹著油酥,透過兩種麵糰反覆多次桿捲,其酥皮組識細密、層層鬆酥,散發的香味十足。餅皮既軟且有彈性,不同的形體,不同的餡料,就變化出五花八門的樣式,其綠豆椪、蛋黃酥、鳳梨酥、牛舌餅、胡椒餅皆是代表……,鹹甜滋味和綿密口感各有不同,化在口中卻盡是幸福的味道,不僅是味覺的一種享受,更別有一番美妙的閒情逸致!

 

 

3.

地方特色:

 

平凡無奇的零嘴、特定時節出現的民俗祭品,歷經歲月的烘焙,揉和著風土人情與夢想創意,成了最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緻小點。其背後豐富的文化意涵、民俗經典與造型美學,代表著地方味道、在地特色及自有的飲食美學傳統,亦可看作活生生的常民文化「遺址」。
舉凡大甲芋頭酥、嘉義方塊酥、北埔擂茶餅、花蓮薯等等特色名產,所帶給大家的,不僅只是瞬間的口感、眼睛愉悅感、美好的回憶,及情感的流動,亦透過與各地名產的接觸,讓我們能更認識這塊土地,加深對這份土地的情感。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嘉禾牌麵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